top of page

出海和生​​成式AI,正在改變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

  • hktechblog
  • 2024年6月11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中國製造業出海,不再是單打獨鬥,更多是基於一個平台,抱團作戰、專業分工


中國製造業繁盛強大,佔據全球30%以上的產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這些產能並非孤立存在,它天然為全球市場準備。中國製造2000年初就是外貿導向。中國製造業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不斷創新的科技實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 2020年之後,中國製造的出海步伐加速。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工業增加價值僅0.63兆美元,全球佔8.6%。近20年來,中國工業增加價值在全球佔比不斷攀升。 2022年中國工業增加價值4.98兆美元,全球佔比高達30.8%。 2021年(世界銀行公開統計截至2022年,其中美國截至2021年),中國工業增加價值甚至比美國(2.50兆美元)、日本(1.05兆)、德國(0.81兆)三者的總和還要高。



不同年代,中國製造給世界的印像大不相同。 2000年初,中國製造留給世界的印像是服裝、鞋帽、玩具;2010年後,中國製造留給世界的印像是電腦、家電、手機;2020年後,中國製造留給世界的印像是潮流硬體、光伏風電、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


2000年代早期的中國製造約等於低端製造,「八億件襯衫的利潤才能換一架空中巴士飛機」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出海的中國企業“一個背包走天下”,靠的是“膽子大、路子野”。


經歷20餘年轉型升級,一批性價比高、品質過硬、技術創新的中國製造正席捲全球。小到平衡車、行動電源、吹風機、運動相機、掃地機器人、手機,大到電腦、家電、新能源車、光電風電、重型機械…


世界對中國製造依舊有諸多誤解,產能過剩、低價競爭是常見的看法。其實不然──2020年代各行各業出海風靡全球,中國製造靠的是技術創新、團隊作戰,以及強大的供應鏈網絡、高品質的組織能力。


中國製造利用新技術不斷創新,最終實現領先。例如,近一年來,中國製造企業就把生成式AI用在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產品品質檢驗、客戶服務等環節。生成式AI不是中國從0到1首創的技術,但中國製造企業正在探索從1到100的應用創新。


中國製造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抱團作戰、專業分工。企業不僅會跟著國內產業鏈上下游夥伴一起出海,也會在全球市場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例如,Amazon Web Services (AWS)就是許多中國製造企業的重要夥伴。


AWS全球企業策略總經理Ishit Vachhrajani 5月29日在一場小規模交流會中表示,中國企業有出海的雄心壯志。AWS會提供全球區域的雲端技術、大模型技術幫助中國客戶實現創新,為他們的企業創造價值。


01中國製造改頭換面

中國製造的出海早已轉型升級、改頭換面。

目前,中國貨物出口是以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為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後,中國機電產品(機械、電器、電子設備等)在貨物出口總額中佔比長期接近60%,高新技術產品(電腦、光電、材料等)在貨物出口總額中佔比長期在24%-30%之間。


中國的智慧硬體在全球造就了一個又一個隱形小巨人。它們看似不起眼,卻能在所處領域做到全球領先。中國製造的消費電子因此被賦予了「潮流硬體」的標籤。


九號公司是一家以電動平衡車、滑板車為主業的五金企業。 2015年被小米投資之後,該公司收購了全球平衡車鼻祖美國賽格威公司。財報顯示,2023年九號公司海外營收佔47%。九號公司的業務涵蓋歐美、澳新、日韓等主流市場,2023年電動滑板車在歐洲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


安克創新是以數位充電產品為主的硬體企業,總部在湖南長沙。靠銷售行動電源、家用光電儲能、智慧安防、智慧清潔、藍牙耳機、智慧音箱等產品,安克創新2023年營收高達175億元。安克創新的海外收入佔比高達96%,業務涵蓋北美、歐洲、日本、中東等主要市場。


綠米聯創是一家智慧家庭企業,也是小米生態鏈企業。綠米聯創的產品除了智慧插座、智慧門鎖、智慧網關,甚至包括智慧寵物餵食器。它打通了Apple Home、Google Home智慧家居協議,在海外取得了較大進展。截至2023年9月,綠米聯創全球用戶超1,100萬,啟動設備超3,600萬,覆蓋42個國家。


出口、出海一字之差,意義卻千差萬別。早年,中國製造業只是純粹出口做外貿。想法是盡量壓低國內外營運成本,利用海外市場創造收入。如今智慧汽車、智慧硬體企業出海時,會選擇深度在地化──例如直接採用當地人才,汲取全球尖端技術。核心目的是,因地制宜進行業務創新,提升營運管理水準。


智慧汽車是中國製造取得突破的新興領域。 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萬輛,較去年成長77.6%。當年,日本汽車出口442萬輛,德國汽車出口311萬輛。


目前,中國汽車出口位居領導企業是上汽集團,2023年上汽集團海外市場銷售汽車120.8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18.8%。小鵬汽車這樣的「新勢力」則是把市場拓展到了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北歐國家。


上汽海外旅遊、小鵬汽車、九號公司、安克創新、綠米聯創,這些新一代中國製造業普遍有類似的特點,它們願意為創新付出成本,提升自己的技術領導力。這些企業在佈局海外市場時選擇了與AWS合作。AWS提供雲端運算、生成式AI等技術平台,上述企業則是用產品技術解決自身實際業務問題。


例如,上汽海外出行利用AWS部署了智慧網聯平台,這套平台成為它在海外市場的差異化優勢之一。小鵬汽車基於AWS在海外建構了資料湖,並用機器學習進行智慧分析。九號公司把各類App、車聯網平台和大數據分析平台、都部署在AWS了。安克創新則把核心ERP(企業資源管理)、資料庫系統部署在AWS上。綠米聯創直接使用了AWS的Private CA獲得智慧型裝置認證數位證書,很快就融入國際市場的全屋智慧連接標準協定。


02步步為營的創新

聯訊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林雪萍是製造領域的研究者。在林雪萍看來,早期憑藉著廉價勞動力,中國確實吸引了許多外資企業。但中國製造業後期崛起中,勞動力因素大為下降。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是強大的供應鏈網路、高品質的組織能力。此外,中國企業在新興賽道敢冒險、敢投入,也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一家國際管理顧問公司中國區負責人的觀點是,中國企業並不擅長從0到1的創新,但擅長從1到100的創新。從0到1不容易,從1到100同樣很難。中國擁有豐富的產業生態、消費場景,新技術容易被企業規模轉換與應用落地。這種步步為營的創新,容易打造出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


5月29日,在AWS中國高峰會上,AWS全球副總裁、AWS大中華區總裁儲瑞松演講時表示,中國製造業持續向數位化、智慧化、高端化轉型。AWS除了關注本地IT系統上雲,也關注工程與設計、智慧製造、智慧產品與服務、顧客體驗等領域如何利用雲端和生成式AI創造更大價值。


生成式AI首創於美國市場。不過,有一群中國製造業正在探索從1到100的應用創新,甚至跑在了前面。中國製造企業用生成式AI在設計研發、流程管理、產品質檢、客戶服務等各個環節取得了進展,這有效提升了它們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一些中國企業CIO(資訊長)正在思考如何漸進式落地生成式AI。近期他們表達了一個觀點,落地生成式AI,首先要算清投入產出比,然後從營銷、客服、數據報表等有成熟案例的業務場景試點,再大規模部署,最後才制定相應的頂層戰略,並且配對相應的人才隊伍——這與以往的新技術策略的設計與應用是完全不同的想法。


2023年海爾創新設計公司和Nolibox(運算美學)公司、AWS合作,共同把生成式AI融入工業設計中。 Nolibox是一家人工智慧設計服務公司,它為海爾交付了一套可以使用AI繪畫大模型的自動化設計系統應用。AWS在工程和設計方面,支援客戶使用雲端上的彈性算力和HPC(高效能算力),實現工程設計的大規模模擬。


海爾這套自動化設計系統上線後,設計週期可以從幾週壓縮到幾天。這套設計系統解決了一個難點,好設計往往週期長,設計品質受到設計師能力、靈感的影響,但是生成式AI可以透過批量生成的方式“複製靈感”,提高設計下限。


IoT(物聯網)和生成式AI結合,可以讓企業的業務流程變得更聰明。長園飛輪是一家能源物聯網產品解決方案商。這家公司既銷售智慧電網設備,也從事能源互聯網技術服務。核心產品包括光伏運維平台、虛擬電廠平台。長園飛輪和AWS合作,把兩個核心產品連接到生成式AI。


解決的問題是,可以透過演算法模型預測分散式電源、儲能、多類用電負載在不同場景下的數據,幫助客戶做出精確的能源管理決策。


工業質檢,過去幾年小樣本、小數據、小模型的質檢方案一直是國內主流。它的問題是,缺陷樣本收集困難、資料標註成本高,難以學習罕見的瑕疵資料。隨著生成式AI的到來,基於AI視覺產業質檢正在改變。


微億智造主要向汽車、半導體、消費性電子等領域的企業銷售工業質檢解決方案。微億智造和AWS合作,把生成式AI用在了工業質檢之中。大模型可以在質檢過程中不斷迭代學習,辨識形態不定、位置不定的缺陷。減少傳統檢測演算法的漏判與誤判,提高檢測效率與準確性,同時可進入生產系統的流程,回溯品質問題與瑕疵出現的具體環節與輔助判斷原因。


客戶服務是生成式AI快速發揮優勢的領域。正浩EcoFlow是一家行動儲能公司,它生產的戶外電源常被用於自駕遠行。這家公司過去在東南亞、印度、日本等國家都成立過呼叫中心。不過,人工客服訓練時間長、回答不準確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正浩EcoFlow。


自2023年以來,它和AWS合作,並以生成式AI建立了全球智慧聯絡中心。建立生成式AI客服背後有一個龐大的知識庫。客戶提問的時候,所有資訊都從知識庫調取,它的部署門檻較低,但又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準確率甚至超過人工。生成式AI也會根據每個國家不同的語言習慣,採用對應的敬語,甚至能分析客服內容,找出企業的輿情風險。


每家企業使用模式進行創新,都是千姿百態的。截至5月末,AWS的大模型平台Amazon Bedrock上,精選整合了七家全球公司的30個基礎大模型。儲瑞松認為,未來不會有一個模型一統天下,企業有選擇多個大模型的權利。模型已不再是企業生成式AI成功的唯一要素。


這得到了事實驗證。多位企業CIO表示,他們在使用大模型時,不會只用一個大模型。他們先會整理各個業務線的痛點,尋找大模型落地的場景,接著對市面上開源、閉源的模型進行效能測試。他們普遍也會採取多模型的策略,其中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公司甚至在一個業務場景中使用了10多款國內外模型。


AWS產業群聚總經理田徑在一場分享中對企業管理層建議,生成式AI落地有模型選擇、模型適配、應用場景調優、底層算力資源效率優化、數據安全合規等一系列工作,這是個非常長的流程。使用生成式AI時,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適合的工具。他同時也看到中國出海企業,用新科技的顧慮很少、動力很足,非常適應國際市場玩法,都在透過技術手段提升競爭力。


03專業分工的出海

2000年代的中國製造“膽子大、路子野”, “一個背包走天下”。這種缺乏系統策略的出海在今天已經不再適用。如今的中國製造出海時不只是單打獨鬥,而是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服務商抱團作戰。


林雪萍在去年底的一次對話中提到,1980年代日本企業出海是“合成營”,多兵種作戰。這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套供應鏈,裡面有配件供應商、物流、金融、情報等系統性的支撐。日本海外佈局時並非簡單轉移生產基地,而是綜合性工業體系的轉移。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間有限,在海外配套能力暫時還不夠。


不過,中國製造業出海,正在出現類似「抱團」的趨勢。中國製造出海的同時,一群軟體公司、顧問公司、IT交付公司同樣也選擇跟著它們一起出海——這形成了一定的合作生態。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統計了中國投資者歷年對外投資、設立公司的情況。2013年-2022年,中國直接對外投資存量金額(各報告期間對外直接投資金額歷史加總合計)成長最快的兩個產業是:軟體業(成長17.8倍)、製造業(9.3倍)。一位中國的工業軟體CEO認為,軟體業直接對外投資高漲,一個重要原因是,軟體產業需要配合製造業等其他產業共同出海。


一位在印尼的中國網路創業家先前曾表示,中國企業出海抱團的好處是,可以互通訊息,避免不熟悉市場而犯錯。本國企業抱團,也可以減少在海外市場的孤立感。


除了抱團,中國製造業出海時更需要專業分工──這個趨勢目前也有苗頭。


近期一批中國製造業在印尼投資設廠。一家軟體服務企業的策略規劃人士今年5月提到,這帶來了軟體開發的需求,他們作為產業鏈下游的供應商,打算跟進這個新機會。


一位中國汽車零件企業2023年12月曾介紹,他們是一家“燈塔工廠”,業務面向海外知名汽車廠商。他們已在海外多個國家投資設廠。 2018年後,為提升全球化的管理能力,公司核心系統採取了國際知名軟體。公司也引進了國際顧問公司進行業務流程改造。雖然短期成本高昂,但公司良品率、生產效率、能源效率都大幅提升了。


中國製造企業、軟體服務商等,需要一個專業分工的平台進行合作對接。AWS正在搭建這樣的平台,其做法是,為中國出海的智慧製造、智慧產品企業組成專業的合作夥伴生態。其中包括SAP、西門子軟體這樣的國際軟體公司,包括德勤、漢得資訊這樣的顧問公司,還包括塗鴉智慧、神州泰岳等本土軟體服務公司。


在這個專業分工的合作生態中,SAP、西門子軟體這樣的國際軟體公司通常會是中國製造業的核心業務軟體。德勤、漢得資訊等顧問公司會為中國製造業提供出海的策略設計、財商稅法、IT規劃等服務。塗鴉智能、神州泰嶽等本土軟體服務公司會補足製造業的產業軟體能力。


例如,神州泰岳是AWS的生成式AI能力認證夥伴。這家公司服務了300多家中國出海企業,業務範圍包括一批製造業企業,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其中,某家電製造商需要安全穩定的設計平台來產生產品設計圖和行銷圖片。神州泰岳幫客戶用AWS的機器學習平台訓練了Stable Diffusion文生圖模型,並開發了文生圖工業設計平台。該平台將上述公司設計部門工作效率提升了20%至50%。


一位中國管理顧問公司人士認為,這種專業分工的合作生態很重要。企業出海要有頂層設計,也要依照自己的業務需求逐漸形成一張網狀的供應鏈。AWS可以提供這樣的大平台,讓企業連結覆蓋全球的資源、夥伴。

 
 
 

Commentaires

Noté 0 étoile sur 5.
Pas encore de note

Ajouter une note
bottom of page